28写作材料 >工作计划

树文化教案6篇

教案往往是决定课堂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大家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树文化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树文化教案6篇

树文化教案篇1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先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胡同之没》中只有没有一个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明确:是写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和思想观念)

三、再次自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中,首先要对全段思想要旨进行提炼,其次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提醒学生在自读中找出关键句子,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目的是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

这四段说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随遇而安。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写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指出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的特点——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抛弃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就要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理解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决不仅仅是局外人的调侃,表达的是作者对这种为了“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

“虾米皮熬白菜,嘿”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层含义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可见,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在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读“看看这写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作者对胡同的感情:与普通北京人一样——有怀旧、伤感,对它的消失——无可奈何。

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

2.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三、归纳中心归纳想:

:,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抛弃。:

四、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流露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

嘲讽、不满、

气愤、批评

写作意图:委婉的劝告放弃胡同文化

树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树文化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说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属相,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关心。

3、知道属相共有十二种并包括哪些动物。初步了解其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属相;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2、教具:十二属相的大图片一套;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每名幼儿若干小动物图片(其中抱括十二属相)。

4、彩带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年龄及属相,并说一说自己所熟悉的人的属相。

二、通过观看动画《十二属相的故事》,知道属相有十二种及分别是哪十二种动物。

1、师:属相到底有多少种?又都有些什么动物?听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看完动画,教师提问:

属相有多少种?

十二属相包括哪十二种动物?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不要求幼儿按顺序)

4、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了解十二属相的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是谁。(教师同步调整十二属相的顺序)

三、通过操作活动和音乐游戏,加深幼儿对十二属相的认识。

树文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

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7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积累词语储存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烦躁熬(o)白菜 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树文化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和传奇故事。

3、画出你心中的中秋节。

活动时间:

20__年9月25日

活动准备:

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中秋节的资料。(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习俗、诗歌等)

活动地点:

_(_)班教室

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2、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四、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队员齐背《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队员发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五、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树文化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录,两年后成书,最初的名字叫《寰宇记》。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马可波罗行纪》,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因此马可·波罗和他《行纪》也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马可·波罗行纪》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幻灯片展示

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如是说

介绍《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 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历史回眸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描述

北京: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最伟大的都城” ……这里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都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皇宫的壮丽美观,简直是“举世无匹” ……

杭州:实在是世界上最繁华、最有钱的城市……

泉州: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海港…假如有一只船驶入西方的大海港亚历山大港的话,就会有100只船进入泉州……

纸币:纸币可以用来偿付一切款项,携带非常方便…

煤炭:华北人民用一种“黑色的石头”当木材烧…而它的火焰比木炭更大更旺…

驿道:从北京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驿道连接…驿站每个房间全用丝绸…

?马可波罗行纪》片段

锡兰岛“所产之红宝石,他处无有,……岛中国王有一红宝石,为世界红宝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其长有一大掌,其巨如同人臂。是为世界最光辉之物,其红如火,毫无暇疵,价值之大,颇难以货币计之。”

?马可波罗行纪》片段

印度一个国王“项上戴环,全饰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及其他宝石之类……胸前项下,悬一丝线,串大珠104颗与红宝石数粒。……臂上亦带三金环,全以重价珍珠宝石为饰;腿上,甚至脚趾亦然。因是国王所带之黄金珍珠宝石价值连城。此事不足为异,盖其所藏甚多,兼为国中之所出也。”

?马可波罗行纪》片段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与白珠之价等重。”

马可中国之旅的疑惑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遗漏之处

1.万里长城,2.茶叶,3.用筷子吃饭,4.用毛笔写字,5.印刷书籍,6.中国文字,7.其它奇技巧术、怪异风俗,不下数十。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

对欧洲的影响: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liuxue86.com

对世界的贡献

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化,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

学生思考:

马可·波罗身上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不怕困难

顽强、坚毅

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等

追忆马可·波罗

纪念邮票

传说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意大利美食比萨饼、意大利面条就是中国馅饼、面条的变种,而正是马可·波罗将这些中国化的食品传入欧洲。

比萨饼(pizza)

中意友谊源远流长

2004年10月马可波罗34代孙帕多莱基亚先生来西湖“祭祖 ”

温故知新

“6”是罗马。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通过地中海东部的商业活动,它们之间一直有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布匿战争、罗马的扩张等使这些文明在相互冲撞中融合。

联系地中海东部地区世界古代文明的分布情况,阅读《文明中心的变迁》图,推断图中“6”指哪个文明。你认为这些文明是隔绝的,还是相互联系的?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

除本课提到的这些史实外,再举出几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事例。

中国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拿破伦战争、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等

课堂小结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伴随着各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和平往来是交往的主流。

在相互交往、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学生课堂练习

“阿拉伯数字”真的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吗?

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使计数和计算变得简单易行,这是印度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1、便利商业贸易活动;

2、直接促进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数学:

花剌子密是杰出的数学家。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教科书。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都是通过这部书传入欧洲的。

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

医学:

拉齐斯,巴格达国家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阿维森纳(即伊本·西那)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

天文:

阿拉伯帝国在许多地方都设有专门的天文学研究机构。阿拉伯学者制造了不少比较精密的天文仪器,这些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所利用。阿拉伯的天文学者辈出,花剌子密、白塔尼、科尔多瓦的马吉里提等。

文学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辛巴达航海记

手工艺品:享誉世界的阿拉伯马

宗教建筑——清真寺

使者之一:阿拉伯商人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此后,阿拉伯不断对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版图已经西起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课后小结

归纳总结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翻译和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

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和欧洲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世界各个国家在历史舞台上活动时有两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像日本那样以一种开放的、主动积极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文化,使自己强大起来。相反,开放、积极的文明与封闭的、被动的文明之间往往通过暴力冲撞来实现互相交流,比如武力征服和殖民扩张,导致了被征服地区经济、文化遭到极大破坏,但人类文明最终要形成的秩序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

课后习题

在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

有突出贡献的是:

a、阿拉伯商人 b、中国航海家

c、意大利传教士 d、波斯人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 罗马人 d.希腊人

3. 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

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

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哪国人?

a. 意大利人 b.阿拉伯人

c. 罗马人 d.希腊人

4.下列关于《马可o波罗行纪》的描述错误的是:

a、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

b、是马可o波罗亲笔所著

c、记述马可o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

d、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

5.现代“阿拉伯数字”写法的出现大约在( )

a、10世纪 b、12世纪 c、14世纪 d、16世纪

6.马可o波罗来到中国后受到哪个皇帝的热情接待

a、元世祖 b、元成帝 c、元明宗 d、元顺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月亮树作文模板6篇

树艾青作文通用6篇

外婆的树作文精选6篇

幸福树作文通用6篇

关于树的作文通用6篇

校园的树作文优秀6篇

外婆的树作文优秀6篇

幸福树作文400字参考6篇

老家的树作文300字6篇

关于夏天树的作文最新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135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