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段时间的感悟捋顺之后写出心得体会才有意义,写心得就是记录个人感受的重要关键之处,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1
村党员群众在村两委班子组织下,在村部集体收看了开幕式的现场直播。x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日子。经过一个星期对“”精神的学习,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理论指导实践,要加强先进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知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对实际工作而言,农村各项工作开展更是有紧密相联,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端正工作作风,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更好为农村、农民服务。
其次,能力成就未来,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工作方式。虽然我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离自己和领导的要求仍有一段差距,工作效率较低,工作中创新还不够,工作中也偶尔缺少激情。这就要求我要找出自身工作中的差距和缺点,不断加以改善。
最后,根植百姓、造福百姓,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要树立一种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的精神,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我们的热情、耐心、仔细融入到工作中去。一定要以胡的讲话为工作指引,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勤恳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不断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新农村不懈努力奋斗。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2
星期四下午三点钟,由我们电信分公司领导组织我们十五个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得到了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公司何总也亲自参会,和我们一起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接受了党的教育,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更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真正含义。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加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的努力不能是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引。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人生的方向。经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要始终做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加强思想x修养,通过不断的加强思想x修养,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产生更大的动力,更加明确工作和学习的目的,而不盲目。在人生道路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它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一天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却感受很深。老师的字字句句还在耳边荡存:“要对入党有个正确的认识,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深知自己离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尚有差距,但我有决心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全心全意为我们电信的客户服务,把为电信客户服务同有效执行统一起来;把为电信客户服务同求实精神统一起来;把为电信客户服务的决心同过硬的业务本领统一起来,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在新时期、新环境、新形势下,召开的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盛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短短的几行字,却道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任重道远。
之后,认真再学习《十九大报告》,在字里行间中不仅看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五年在我们党的带领下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感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阐述和美好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我们党情国情的重大认识。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发展都是永恒的主题。但秉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共产党人不能片面借“发展”而忽视其“过程中”的公平正义,不能一味强调“发展”而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于不顾。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发展,更要干出“党和人民需要的事业”来! ”
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定当时时刻刻以饱满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作为一名基层普通的人们公仆,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多作贡献。立足本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看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更加光明的前程,身为一名预备党员,定跟随党的步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4
x年3月28至4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校党委组织部举办的第22期学生预备党员培训班。作为一名学生预备党员,我认为这次预备党员培训班的举办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四学生,我很珍惜大学里这最后一次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每次上课,我都早早来到教室,从不缺勤、迟到和早退;课上关闭手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认真做好笔记;课下认真自学党委组织部下发的学习材料,积极参与所在班组的讨论。
本次学生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包括四次授课、一次观看影像资料和一次课后小组讨论。
在前两次课上,刘宗武和钟德涛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分别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的光辉历程。通过他们的讲解,我更深入地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了90年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执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中国社会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一是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二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三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我们党自身也发生了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在外部封锁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两次历史性飞跃中还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党领导人民在过去的90年里写下了光辉篇章,也一定能够在未来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在第三次课上,向三九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听讲,我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共产党员如何加强党性修养等问题。什么是党性修养?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在实践中通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在政治、思想、纪律、作风、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什么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反腐败的需要,是完成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反和平演变的需要,是完成体制改革历史重任的需要,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需要。共产党员如何加强党性修养?要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培养党的感情、投身社会实践、加强经验总结等途径,树立官衔之重在于责的信念,继承传统美德并在实践中塑造人格。
在第四次课上,王建国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知识。通过王教授的讲解,我进一步明白了《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和过程、主要观点和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并得出世界的不断变化并没有否定《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的历史性结论。
在最后一次课上,我们集中观看了影像资料《第一书记》。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沈浩的感人事迹,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更进一步深刻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深入基层、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道理,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沈浩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学习,他的事迹值得我们预备党员深思。20x预备党员培训心得体会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和沈浩相比,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例如专业知识不够牢固、党性修养有待加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等。但是,我坚信自己在接下里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加努力,虚心向先进党员学习和请教,接收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5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x在报告中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对群众所期盼的上学、看病、养老等热点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党中央对全民众作出 “让经济成果惠及民生”的庄严承诺。
向全国人民公开承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报告是人民幸福的“宣言书”,向我们呈现了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风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全民幸福,社会和谐,全党只有迎难而上,毫不退缩地改革前 进,加大加快惠民政策的落实力度,才能最终勾勒出一幅人民幸福生活的醉人美景。
“学有所教”,主要体现在解决上学难的问题。政府应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增大教育投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路,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提升教育质量,借鉴外国经验,满足我国人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劳有所得”,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 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 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的趋势。
“老有所养”,报告指出,20x年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 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充分突显 了中央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病有所医”,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群众病有所医。
“住有居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实行严格的差别话信贷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以抑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同时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和市场监管,切实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大民生画卷齐聚报告,是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献上的一份民生厚礼。相信未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五大民生画卷将成为现实。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6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7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作报告。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报告涉及了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众多方面,会上总书记带领我们回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次发言我将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对青年的寄语来谈一下我的感受。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呼唤未来、使命引领发展”,这是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来的十分鼓舞人心的话语。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我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同时也倍感自己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之大。大会上总书记共提出了两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名次:一个是青年科技人才,另一个是青年干部。这两个名词听起来很普通,但做起来却非同一般。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深入思考。
作为当代大学生,“科学”二字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常态化的思想,不论是学习、生活、工作还是思想成长,我们都应该寻求科学的方式与方法,哪怕是吃一顿饭我们也会讲求科学的搭配。我们享受着科学带给我们的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去向一个科学创造者发展,成为一名能够给别人带来便利的科学创造人。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大学是一个相对专业化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也是我们向一个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最便捷的途径。而现状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会抱怨自己选错了专业,不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等,我觉得我们作为学生党员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学好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给身边的同学树立一个榜样作用;其次我们应该去引领身边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便不喜欢自己现有的专业那么也可以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有所突破,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最后我们还应该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说一定要做出一个什么发明创造才能算是一项科学,作为大学生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考虑到主客观存在的种种因素我认为我们能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学精,能以专业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当然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发明创造那是再好不过了。总书记提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向其发展,即便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科技高精尖人才,但起码我们应该有科学的思想并把它付诸在我们所能及的实践中去。
青年干部于我们而言则是学生干部。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培养敢于担当,不谋私利,踏实肯干的干部。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创新。在坐的每一位党员同志曾经或现在都是学生干部,最多的已经有四年的干部经历,最少的也有两年了。结合我自身的任职经历,我感觉我自身的表现离总书记的十二字寄语还有一定差距。作为学生干部,能做好本职工作是踏实;能主动承担任务,遇事能站得出来是担当;而在整个过程中不去计较得失则是不谋私利。要想真正做到这几点我们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继续历练。对于总书记提到的关于党员的教育问题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首先我们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其次对于我们支部来说我们要意识到对下一届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责任之重大。昨天我们和大二第一批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半年考察,发现近一半的入党积极分子都没有经受住组织的考察,挂科、思想不端正、学习成绩差的现象在他们中间特别普遍。由此看来我们也不得不从客观的角度去反思一下我们支部自身的教育与引导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支部在对于培养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分子这一块还应该加强讨论,制定出一个适合我们支部的具有支部特色的培养方案。除了常规的集体谈话等我们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大会最后总书记对青年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应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建设共产主义事业。
大学生转预备党员心得体会篇8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编辑推荐
最近上映的一部剧《大决战》一直很火,原因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然了也希望现在年轻,孩子都能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献一份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观看大决战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02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图片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03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这部剧还原了当时战争时期的战术、战略和战斗等故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预备党员观看大决战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正因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大网站平台都在播放《大决战》这部剧,当下是热播剧之一,相信大家都在看吧!作为党员,我们看完这部剧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大决战》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拍摄于90年代,借鉴了当时国外电影许多经典的拍摄技法和镜头语言,主要体现在拍摄宏大战争场面时突出个人的一镜到底和色块构图暗示剧情等内容方面,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巅峰。影片拍摄的这场规模宏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决定了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电影强烈展现给观众的三种精神,更让人感动和铭记。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艰苦奋斗,冷静沉着的乐观精神
电影很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从延安的小窑洞到西柏坡的小山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身居陋室,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辽沈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任弼时等主要领导人出神入化、积极乐观的形象在电影细节中展现得生动饱满,在战争大局上精准把控,极富远见地预测了东北战局将改变全国解放的进程,突显了战役的重要价值。影片中对辽沈战役现场总指挥林彪的形象塑造尤为突出,工作中一丝不苟,指挥上冷静沉着,大战前反复踱步分析考虑战场局势并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塔山强敌猛攻时岿然不动,沉着坚定,从心理上和形象上展现出林彪总指挥打垮国民党军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二、解放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锦州城外的配水池,胡家窝棚,塔山,这一连串的地名都浸满了解放军指战员们的热血和身躯,他们敢于舍弃自己宝贵年轻的生命,坚持与国民党军做殊死战斗,用生命换来了战场上的胜利。电影中令人落泪的一幕,莫过于炊事班长挑着猪肉炖粉条去给进攻配水池的部队送饭,到了阵地却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都已经牺牲了。残阳西下,小小的配水池被夕阳和血肉染得通红,一大批勇敢的解放军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是那真正可爱而伟大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宏大画面让观众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革命胜利和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电影直观地告诫了当下的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抵制任何侮辱先烈和英雄的行为,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做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
三、共产党人谦逊朴素,知人善用的高尚精神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共产党人身上的谦逊朴素作风和知人善用的优良品格,其中林总与中央军委意见相左,但中央军委始终保持对林彪的信任和尊重;彭德怀总司令打了大胜仗却拒绝下属宣传吹捧自己,让观众不由得将共产党高级将领的谦逊朴素和知人善用优秀品格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深刻对比,国民党军中派系林立,各怀鬼胎,互不信任,战争中指挥混乱,临阵换将,买办式的军队和国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拥有的憾天动地地可贵精神,而这些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铭记和传承。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饥寒交迫的年代,过着小康生活,有书读,有饭吃,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样的生活怎么来的,很多人都处于一个安于现状的状态,过一天是一天,不如看看历史剧感受一下革命时代的生活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观《大决战》历史革命剧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主席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中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学习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网查看了辽沈战役的的相关内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种种细节。毛爷爷和战友们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战壕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内部变得混乱,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时,运用管理的艺术,在不影响局势的情形下,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1991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广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愿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原本干一年才能吃个半饱的农户(一半甚至更多的劳动所得可能要交给地主),现在在农忙时期积极耕作劳动所得便能超过以往的整年,这样在农闲时期,解放区就可以发动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二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战争成功了。至于其他类似“战争艺术”种种(蒋介石随时都能飞往前线,坐镇指挥,当然还是帮倒忙;毛泽东则审时度势,放手前线成立“总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过是缩短(或延长)了战争的时间的“把戏”罢了(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过分强调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蒋介石的失败指挥上,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嘛。)。
贯彻群众路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辉。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今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也是这个时间段,中央卫视播放了电视剧《大决战》,从这个电视剧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看完电视剧大决战有什么感想心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看《大决战》电视剧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0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100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漫漫求索,100年卓越辉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贵、一心为民、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壮美画卷。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在未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为民谋福的一腔热忱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之际,最近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大决战》。剧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两党之间由“重庆谈判”如何一步步演变到“国家内战”。
尽管读书的时候 ,老师已经把这段历史讲的耳熟能详了,可看完剧后还是无限的感动和震撼。剧中不仅涉及国际层面的角逐,还有国内政治的博弈、人心向背的微妙变化、军事战争的交锋。
取名“大决战”,不仅仅代表着国民革命的大决战 ,也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大决战。仅仅播出四集,就收获粉丝无数,这部剧可以说是国产剧的良心之作。
其中,有三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共产主义战士示范了无产阶级忠实的“信仰”
这里让我感动的场面是武雄关这个人物提到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以前在老一辈口中充满敬意的词,直到此刻才读懂深意。
进入“四平”这个国共交锋点的他,刚开始的七连被打散后,全连仅剩他一人幸存。作为这个连的三排长,他也身负重伤。
然而,当前线战事吃紧时,他仍然坚持上场战斗,伤势未愈合就毅然又加入了“九连”。可是祸不单行,国民党重兵压境,飞机、导弹、坦克等重型设备齐上阵,势要把共产党从东北清出去。这时候,他临危受命负责代理九排排长,冲锋号响起,无论他怎么下令,这支改编的队伍就是不开枪不上前,新的连长也牺牲了。
这种情形之下,他仰天大喊,率先示范冲锋陷阵,他被敌军打的身中数枪、一条腿炸毁,他举着无数人信仰的“红旗”,继续往前冲,他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一种不怕牺牲流血,热血沸腾报革命的精神。心中的信仰永不倒下,枪炮摧毁得了战士的身体,但是战士的骨子里“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意志就像那面红旗一样,虽残破不堪却炽热夺目。
二、周总理以真诚之心打动和平谈判三人组
从小我就敬佩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作为革命时代的进步青年,周恩来总理从未忘记为国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理想信念。
重庆谈判失败后,周恩来留在了重庆和张治中、马歇尔组成了和平谈判三人组,尽管此时内战不断,炮火连天,周恩来仍然没有放弃“和平的一线希望”,为了国家和平、救黎民水火,他总是竭尽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努力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人小组终于由刚开始的“各怀心思”到后来的“同心协力”。
尽管最终还是没能避免国共内战的结局,但是周恩来总理的真诚,举手投足之间的淡定自若,展示出卓越的人格魅力溢于屏幕之外,为以后新中国那个自信从容、不卑不亢的外交官形象打下了基础。
个人的崛起带动了国家形象的崛起,周总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共产党于乱世不忘关切民生的大格局
纵观前几集,蒋介石考虑的无非是加大兵力,联合美国以雷霆之势先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在毛主席的英明带领下,有前方的战士守土尽责,有党内团结一心,还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
毛主席从老农的话中得到启发,要还土地于人民,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共产党的领导班子关注民生福祉,对于东北的阵地战,由刚开始的互不相让到后来的“转为运动战”,留下主力精锐徐徐图之。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一面是国民党倒行逆施的逆民心而动,孤注一掷的加大军事投入,无视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只求立马剿灭共方;一面是共产党上下同欲,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和谐场面,政治上的高下一眼就能判断。
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剧,每一句话都跟我们党的古往今来息息相关,我们党作为人民群众最广大利益的代表,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部剧对当下迷茫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遇到困境的时候该为了什么而坚持?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最大化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效能?每一个革命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历史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青春才称得上是“风华正茂”!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主席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2021年10月31日晚八点,准时播出了杨凤城教授主讲的党课《党的伟大成就》,在观看党的伟大成就后,心中感慨万千,观看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心得体会。在观看党的伟大成就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备党员党的伟大成就观看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了《党课开讲啦》节目。10月31日晚八点,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在xx观看《党课开讲啦》系列节目第三期《党的伟大成就》。沿着历史的道路,共同回顾伟大的建党精神。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也就从哪里生发。中共中央党员和中共党史系主任杨凤城,带我们回顾了历史道路,感受到了伟大建党精神,深深感动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从1921年到2021年,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最恢宏的史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精神代代相传。这个节目带我们走进党的艰辛岁月,为党创下的伟大成就喝彩和骄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和平富强的中国,不怕牺牲,敢于奉献,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党的精神,担负起祖国伟大复兴的使命,以年轻人独有的活力,在奋斗中释放激情,在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光辉的历程。听了杨凤城老师主讲的党课,我充分地了解了党的征程、党的伟大成就以及作为党员的义务。我感概良多,受益匪浅,经过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念和最崇高的事业的洗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教授就党的伟大成就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生动的阐述。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党是为了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党的伟大成就是我们永远为之自豪的。通过本次党课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党的不易和党的伟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珍惜党的伟大成就,永葆建党初心使命,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的一年。通过此次党的伟大成就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立志不忘初心,砥砺学习;牢记践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铭记党的历史,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在认真学习党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要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响应伟大号召,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做到学而信,学而行,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学习动力,真正做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败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不负人民,就是不负人民的选择和重托。对党忠诚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要求对党忠诚。“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久经磨难而本色不改,历经艰险而斗志更坚,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永远忠诚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不负人民的重托。100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例如,孔繁森在西藏十年,一心为民,仅留下8块6毛钱的遗产,但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爱的境界是爱人民”的豪言壮语;谷文昌忠诚于党,实干为民,经常说:“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用自己的一生,坚守和践行着“服从组织安排,听党的话,跟党走,艺术工作者要服务于人民”的信念;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申请入党时已经年过七十,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可以说,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已成为一种精神基因深深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体现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行为风范之中。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圆在今朝。从一百年前的衰败凋零到今天的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历史雄辩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全党全国人民无比自豪自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优势,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