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篇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感悟,每次写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表达和情节安排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邹碧华》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邹碧华》观后感篇1
邹碧华的事迹无疑是一流的素材,可以讲成非常鸡血的传奇,但导演的叙事功力简直不敢恭维,演员演技也是浮夸得让人数次发笑,还有人物对话时使用的超级大头贴镜头语言。主旋律电影就是非专业团队的代名词吗??!!最后邹碧华本人的影视资料简直比演员有魅力多了。
演员演的邹碧华,深沉稳重,一脸官相,确实符合人民心目中的法官形象。而影视资料里邹碧华本人才真正让人看到他的人格魅力:一个总是满脸笑容,充满活力,相貌平平,气质质朴纯真却有着牛逼的履历和实力的那种人。
只有看着这张乐观得近乎于傻的脸才能理解:
过劳死在岗位上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因为他是如此热爱他的事业!爱得不求任何回报只要身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大圆满、宇宙的大和谐!这种高级的幸福感让他全身每个细胞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愉悦!而这种愉悦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幸浅尝的。
这是他的伟大不可复制的根源:世间又有几人干的是所钟爱的事业呢?又有多少人能对自己原本不爱的事业日久生情、情深至爱、爱而入狂呢?
如有这样挚爱的信仰,哪个生命不愿像飞蛾扑向那炙热的火焰呢?哪怕燃烧之后必成灰烬。
为了钱而工作,愉快的就是发工资那一天;为了信仰工作,愉快的是信仰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所以为了让自己多快乐一点,不如去让自己爱上手头的事业?
再让我们来看看康达。无疑他是个有理想的青年。改革自始至终都有他的重要参与,为了改革加班熬夜付出心力。而结果是,他亲手孕育的改革断送了他的前途,让他不再有做法官的资格,如不辞职就只有被生活压垮。简直是本片最大黑色幽默。
理想和信仰是高尚的,是幸福的,也是美得近乎玄幻的。就像心中女神,梦中仙境,西方极乐。只有幸运儿可以触及,等闲者可在每次想起时得到些许治愈,回过神好在泥淖里再咬咬牙拔足向前。
《邹碧华》观后感篇2
今日,20xx年5月19日,一部电影《邹碧华》让我了解了一个鲜活的人物——邹碧华。邹碧华,上海高院的副院长,北大别业的博士生,人民的好法官,全国优秀党员、敢于
担当的好干部,一位把改革当做猪拱地一样一步一步往前拱的共产党人。
20xx年5月19日上午,在教育局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在星空影院观看了电影《邹碧华》,这是一次特殊的党课。观影之前,心里也特犯嘀咕,邹碧华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值得我们兴师动众的组织这么多的人来学习。观影后,感触颇多,情动之处更是泪流不止。
电影刚开始讲的是受访群众围堵大门的故事,那是他刚到高院上班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情,未到之前就被提前告知回避。但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邹碧华并没有逃避,选择了对话,直面解决,还批评教育了一直在身边抱怨的康达,让其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且要给不了解法律的百姓普及法律知识。
后来,邹碧华只身前往事故现场,做起走访调研,当他用手语和同样也是受害人老伯交流的时候,那种亲切感让屏幕之外的人深深感动,尤其是那句:“你有母亲,我也有母亲……”此时,邹碧华哽咽了,老伯泪流满面,我也有母亲,我眼里的泪水也不自觉的涌了出来——他让我明白了其实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也不是太怎么难,只要我们要尽职尽责,学会换位思考,又有什么好难的呢?
最有感触的是老货的故事,一个专业时已是营及的老军人,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全名,在收发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科员,无怨无悔,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当邹碧华别有深意地让“老贺”讲述日常工作的时候,他非常清晰自豪地告诉了现场的人,一年接收邮件多少封、发送邮件多少封、发送文件是多少件。“他二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的例子,生动地教育了我:不管再平凡的工作岗位,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这个工作,那就是不平凡的人。
司法改革上影片中的重头戏,由于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问题,前进一小步都特别困难。邹碧华却仍是要啃这块“硬骨头”,在一大批反对、抱怨声中,他“就像猪拱地一样,一步一步往前拱”,从未放弃——一幕幕矛盾与冲突,真实再现了邹碧华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展现了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法官的高尚品德和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
最让我感到心生敬畏的是邹碧华那满屋子的书,他的书房、办公室好比一个图书馆。他在不停的为自己充电的同时,还不断总结好的工作方法,以便指导后来者,这种把工作的热爱深深的融入血液里的人,太值得人尊重!而我们总是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要多读书,却又找这找那的理由没有时间去看,想想邹碧华,想想老师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心里羞无比愧,我们也该随时给自己充充电了。
感谢《邹碧华》。一部《邹碧华》让我再次感受了敬业的力量,一部《邹碧华》使我又一次懂得了尊重的魅力,一部《邹碧华》更令我明白了大局的含意。邹碧华用47年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忠诚,使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有最起码的信仰。
书记号召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邹碧华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坚守法制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观影结束后,从影院回家,心里一直是沉甸甸的,多好的一个人呐!怎么说没有就没了呢?年仅47岁,如果多活十岁,不知还要为国家做多大的贡献呢,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邹碧华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甘当“燃灯者”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我们也要铭记,我们的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国家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党、心中有人民,我们在干好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身体,这样,我们才能为党、为国家和为人民继续工作。
《邹碧华》观后感篇3
20xx年12月10日,原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司法改革调研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时隔三年,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位战士工作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邹碧华以身践行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有志之士,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饱满的热情、崇高的理想及坚定的信仰践行作为一名法官的誓言。“知行合一”就是对邹碧华最好的阐释,他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博士,学识渊博,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以身作则,为民扬正义。三年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过客,只有做些事情才能留下永恒。”“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因为有我,这个世界更美好!”邹碧华同志的话就像黑暗中的灯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向我们传递了法治的思想、人生的信念和理想的力量!他的这种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精神必将不朽,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为中国法治建设发光发热,为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法律工作者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与时俱进、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他是成功的,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耕耘在法治工作的前线,先后有六大优秀的成果:“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这被广为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xx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学习进步,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学到的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不仅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保证工作量的同时也注重工作质量。在邹碧华主管的法院信息工作上,他注重实践体验,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这是一种敬业精神,邹院长工作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实际,落实到细节,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体现了一个人民公仆形象。勤奋、工作细致入微就是对邹碧华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是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司法公开就是一个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工作,他曾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他还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邹碧华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个过程。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死不是悲剧,亦非喜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死亡的路上,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人生会在何处止步。人终有一死,我们可以丈量生命的长度,但无法揣测生命的厚度,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们身处死地,只能向死而生,人终有一死,你要怎样度过你的一生才不负韶光?邹碧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花开花谢,树荣树枯,一生之中,我们曾有多少理想,又有多少理想能够坚持?你是否还记得你最初的理想?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强大理想的人,不会因蝇头小利而被蒙蔽,不会因暂时挫折而被击溃。只有把你的工作和职业作为理想,你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被迷失。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以邹碧华为榜样,学习好专业知识是本分,更重要的是学习邹碧华的精神品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责任、担当、勤奋、创新、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极追求的品质。观看完电影《邹碧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邹碧华》观后感篇4
一个有信仰的人活着是有意义的,邹碧华就是这样一个人。初闻邹碧华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几天前,但今天的观影却让这个名字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事迹也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用法律建筑信仰的堡垒,对促进司法公平公正的信仰是推动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的动力。我敬佩他的敬业,敬佩他的锲而不舍,敬佩他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好的体现。
他在面对复杂的环境仍能坚定信仰、坚守初心。面对下属的退缩,他没有单纯的说教,而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下属迎难而上,面对新晋法官的选拔,他不囿于人情,坚持原则。
他对法律的忠诚,对律师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然我肃然起敬,但更加触动我心灵的,是他在百忙之中依然不忘记对儿子的敦敦教导。影片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邹碧华,有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也有家庭中的丝丝温情。内心有情,才会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人考虑,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冷面法官,而是心系小家、挂念大家的真实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邹碧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别去抱怨生活的折磨,因为我们还未真正的走进生活;别去放弃信心,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点亮黑暗的明灯。
信仰是太阳,温暖迷茫的人;信仰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邹碧华》观后感篇5
作为一个司法改革的案例,我是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来看待的。我重点感悟到的是关于工作的方法。
在一幕幕的精彩背后,我觉得最感动的是邹碧华同志扎实做事的一生。让我深刻感受到一名好党员,扎根工作,非常难得的长久坚持。始终坚持司法公正。在国家推动司法改革的试点计划实施阶段,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团队成员不分昼夜,不断研讨,时时鼓励大家,最终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解决了大家普遍担心的涉及考核法官的难点问题,最终完成改革方案,得以落实。
邹碧华同志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外界压力,都值得我们去向他学习。
在我的岗位上,我在反思自己,是否对繁杂的工作存在过多的消极状态?是否处理事情还是欠妥?作为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思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内涵,勇于担当,带着责任与义务去鼓励自己,促进团结,为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邹碧华》观后感篇6
近日,观看了《邹碧华》这部电影,电影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
观影结束,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仍在耳旁回荡,“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非常不简单。”“你就是你的时间,有人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自己在流逝……”邹碧华的光辉形象仍在眼前浮现,勤奋短促的一生,鞠躬尽瘁用生命诠释了“燃灯者”。
作为普通员工我们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呢,我认为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注重日积月累、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在“认真”上较真,尽职尽责,用心做事,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