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非常考验我们的语言和对书籍的理解能力的,记录好读后感我们都能从中收获不一样的感受,28写作材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光的美学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1
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等的唯物主义美学对比,发现在这方面,宗白华和李泽厚不谋而合。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而宗白华和李泽厚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跳脱出来,不再苦究美的哲学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哪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来看看这些美学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来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法论著,一本是诗词鉴赏。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2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3
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4
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
(1)内部和外部
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
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本这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
(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
(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构”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5
经老师介绍,我开始阅读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
这本书通过分析诗与画的分界,分析中国与希腊艺术中美的体现,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述了“美”的含义及体现。这是一本讲述美学的专著,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摘录集,更是一本中外艺术展集,一本哲学专著。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学散步》,他很快地问:“是不是宗白华的书?我们在上山水美术鉴赏时老师经常讲到它。”是的,在这本书里,宗白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山水名画,在这些名画的介绍与讲解中,告诉我们美的所在。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丽,美,是一种抽象。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他又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本来就是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话,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在讲,可是,当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在世俗中逐渐被污染,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肤浅。很多人,会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美”外化,他们可以一掷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购买各种化妆品上,却不愿把手上的钱捐献给真正需要他们的人们手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学雷锋”当成一种作秀,只在领导出现的地方“学雷锋”,这种为了领导而做好事的行为,又是多么可耻?他们只看到外在的美,却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灵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
本书中讲到的美,是一种中国传统式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就像中国的水墨画,它会把画的精神,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蕴含在画中;又如诗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达在诗句中,而需要人们自己去揣摩,这样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会像西方的油画摄影式的画风一样,什么都要追求与实物一模一样,只能让人一眼看穿。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地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的交往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谊,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肤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爱的。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也应学会含蓄,才能体现我们本身具有的素质,才能体现我们的“美”。
在书中,美还体现在一种“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画时,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幅画变得清新,韵味更加浓厚一样;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稿,首先要可以让读者过目,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是过脑一样,美,首先也应该是让人看着顺眼,亦即是应先“过眼”,然后才是过心,最后才是过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应该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未来,让自己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途上的风景。结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只会让自己越压越重,而一时看不开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路。像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自杀的大学生,博士生等等。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学散步》,他的美丽与温柔引发了我种种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艺术中,美的存在,让我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美,感受美。书中言:“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是的,在这温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感受到了心灵的充实,感受到了在“美”中蕴含着的哲学的洗涤。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6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7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光的美学读后感篇8
?街道的美学》是一本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书。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
(1)内部和外部
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
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薄的。这颇有点像许多人多国人“公德”与“私德”的看法,认为中国人“私德”很好,对外的“公德”却很差。对此有点存疑,这是对现象的总结,因果必然性却不尽然。
作者还有一段“坐的文化论”来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形成欧美式的秩序街道。传统的日本住宅没有家具,甚至没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动都在地板上进行,因此衍生出与“坐的文化论”相对应的“地板型建筑“,在这样的建筑中,”空间不是由厚重的实墙限定的,而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场(地)’观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认为“日本这种墙的观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筑’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厂困难的。
(2)街道的构成
对街道构成的分析,芦原义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别给出了意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户的地图黑白反转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意大利的对比图中,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户的对比图中,道路与建筑之间还有很多用途不明确的剩余空间。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图底反转的方法来做一些城市空间的比较与分析,我至今都对这种分析方法表示疑问,好像是一种为论据而论据的过程。
(3)“一次轮廓线”和“二次轮廓线”
东京银座等最繁华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占据,如果“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二次轮廓线”,“二次轮廓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对街道的认知和观感,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杂乱和无序,作者认为应该把二次轮廓线整合在一次轮廓线中,例如把侧招牌按照同样大小等间距设置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见建筑师对于秩序感真是谜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筑师bow-wow犬吠工作室却对现实是一种“解构”而非“建构”的姿态,他们欣赏这种“非秩序“的东京景观,对本土文化也表现出更多额自信。两代建筑师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也非常有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抗日片读后感8篇
★ 白痴读后感8篇
★ 九封信读后感8篇
★ 小侦探读后感8篇
★ 读后感模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