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以下是28写作材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树文化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树文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1、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1、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5、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树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 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 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 学习第1—4段
1、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 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 学习第13—15段
1、 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 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 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树文化教案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活动的目的意义
在全校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是培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开展廉洁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廉政法律法规,树立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风尚,开创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活动的对象和要求
第一层面:学校领导、党员教师
学校领导要以“一身正气廉洁治校”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示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行风教育,通过活动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觉守廉践廉意识,做到以身作则,廉洁治教,勤政廉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办人民满意教育,成为师生的楷模。
第二层面:全体教职员工
全体教职员工要以“一身正派清白执教”为主题,开展党纪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活动增强教职员工敬廉崇洁意识,廉洁从教,依法执教,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第三层面:全体学生
全校学生要以“一身正直敬廉崇洁”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基础道德及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通过活动增强全校学生敬廉崇洁、诚信立身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能力,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廉崇洁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内容
1、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开展廉洁从政教育
一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召开一次廉政学习会,学习贯彻《实施纲要》、两个《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要求、提高敬廉崇洁意识,并做到学习有签到,有记录,有心得。二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廉洁自律书”上集体签名,学校与老师也要签订责任书。三是每学期看一本有关廉洁教育的书籍,写一篇心得体会。
2、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廉洁从教教育
一是加强学习,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具备“四种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做到“四无”(无有偿家教、无排斥讥讽和体罚学生、无违规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它商品、无不文明行为)。二是每学期开展一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活动,签订一份廉洁责任书。三是每学期上好一堂以廉洁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四是每学期看一本有关廉洁教育的书籍,写一篇心得体会。
3、在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
学校要从“启蒙、感召”入手,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学习历有关清正廉洁事迹,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扎实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十个一”活动:
(1)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
(2)每周播放一则“敬廉崇洁”、“廉洁修身”为主题的广播。
(3)每学期观看一部反腐倡廉影视片,学唱一首廉政歌曲。
(4)每学期参加一次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
(5)每月出版一期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墙报。并进行评比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手抄报评比。
(6)每学期读一本廉洁书籍,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7)每学期写一篇以廉洁为主题的文章;画一幅廉政漫画。
(8)当好一名廉政卫士,倡议学生家长聘请学生为“家庭廉政监督员”。
(9)聘请校外廉洁宣教员,开展敬廉崇洁专题讲座。
(10)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年级段特点,举办以廉洁为主题的活动如学唱拍手歌或童谣,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品会演等。
四、实施途径
1、要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围绕“三廉”并举的目标,即学校行政人员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修身。把廉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与学校德育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落实。结合“新一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各级“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将廉洁教育纳入其中统一开展。
2、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语文、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等课程中融入廉洁文化内容,充分挖掘、整合、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廉洁教育资源,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廉洁意识和价值观念。
3、要与校务公开相结合。积极构建“阳光校园”,将涉及教师、学生、家长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开,接受监督,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4、要与师德师风及治理教育乱收费、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工作相结合。要将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廉洁自律纳入干部教师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考评体系,并将是否取得实效作为干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要在治理乱收费、治理商业贿赂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党纪法规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使治理的过程成为党员干部和教师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效载体,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全体老师要高度重视,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已成立以吴向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以班主任为主的工作小组。做到校长要亲自抓、要指定专人负责方案的制订、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和总结推广工作。
2、要注重融会贯通
要处理好廉洁教育与学校日常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融合,科学安排,整体推进;要重视廉洁文化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主动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廉洁教育。
树文化教案篇4
【角色扮演区】
中华美食街材料: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从各地带回的民俗特产,在美工区自制的天津麻花、杭州小笼包、湖南臭豆腐等特产。
2.价格牌,自制货币若干。
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了解祖国民俗特产的多样性,能够自主分配角色并积极参与游戏。
2.引导幼儿将收集的民俗特产进行分类整理,并轮流扮演推主、顾客、服务员。
3.鼓励担任服务员的幼儿通过绘制宣传海报,设计广告语、推荐词等推荐商品,并给民俗特产标价。
4.引导幼儿到每个摊位品尝特产,感受不同地区食物的特点。
茶艺馆
材料:
1.茶具,有关茶的书籍,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叶品种。
2.泡茶流程图,幼儿茶道服装,古筝曲等。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茶叶的不同特点,学习简单的泡茶方法,体验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2.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后合理分配角色,进行泡茶、品茶活动,学习基本的茶艺礼仪。
3.指导幼儿学习茶的分类与用途并学习如何区分红茶、绿茶、乌龙茶。
4.提醒幼儿不能混冲茶叶,知道杯子易碎,注意轻拿轻放及时清洗。
【美工制作区】
民间艺术欣赏
材料:
1.民间艺术作品风等、泥塑、雕刻、中国结等的实物、图片、图书、视频等。
2.各色彩泥若干,牙签、模具等辅助制作工具若干。玩法与建议:
1.请幼儿仔细观察泥塑作品阿福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说它的色彩和造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美好寓意。
2.观察中国结,感受其造型优美、编结方法多样,知道中国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代表着喜庆、团结幸福、平安并通过不同的图案寄托“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3.指导幼儿欣赏民间艺术的图片、书籍等,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童谣、趣闻趣事等。
4.欣赏富有代表性的中国的、山东省的民间艺术作品的视频、图片,了解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与美感。
5.尝试运用彩泥创作自己喜欢的泥塑作品。
【拼插建构区】
天安门
材料:
天安门照片、积木、纸盒、薯片筒等辅助材料。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观察天安门的照片,掌握天安门城墙和城楼两大部分的建构特点。
2.鼓励幼儿尝试搭建天安门,教师可提出如下要求:
(1)注意城门、城墙和城楼的比例和对称关系。
(2)选用合适的材料,生动地体现四檐斗拱反翘的古建筑特点。
(3)突出天安门宏伟壮观的气势。
3.提示幼儿可运用手工区制作的灯笼等装饰节日中的天安门。
【语言阅读区】
古诗竞赛
材料:
在阅读区投放经典古诗的挂图或图书;绘画纸、彩笔。玩法与建议:
1.背古诗。请幼儿朗通自己记住的古诗,看看谁背得多。
2.说古诗。请幼儿介绍自己知道的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演古诗。请幼儿边唱边用动作表演喜欢的古诗。
4.画古诗。请幼儿到美工区用绘画的形式表征古诗内容,再投放到阅读区。
象形字配对材料:
象形字变化卡。玩法与建议:
1.幼儿可以玩游戏“字宝宝找家”,分别为象形字、现代汉字找家。同样多的卡片,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玩游戏“象形字配对”,把两个“家”中的字进行对应摆放,观察古代象形字与现代汉字的不同。
3.写写画画象形字。
图片词语接龙
材料:
画有格子的词语板,水彩笔。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尝试在卡片上绘画词语,进行简单的词语接龙游戏。
2.教师可先出示2-3幅图片,如“刷牙一牙齿一齿轮一轮船”等,请幼儿仔细观察规律然后说出相应的词语,进行接龙游戏(前一幅图词语的尾音是后一幅图词语的前音)。
3.鼓励幼儿在空白卡片上将词语画下来,尝试进行图片(词语)接龙游戏。
4.提醒幼儿不能重复已经接过的词,不能让别人提示。
【音乐表现区】
红绸舞
材料:
红绸若干、秧歌十字步跳舞毯。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掌握十字步、后踢小跑步的舞蹈动作要领,能够动作协调地跳红绸舞。
2.请掌握舞步较慢的幼儿继续利用“秧歌十字步跳舞毯”练习十字步。提醒幼儿跳十字步时要注意双脚的顺序及做后踢小跑步时要绷直脚背、努力向后上方踢。
3.鼓励幼儿大胆地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及队列、队形,并与同伴合作表演。
双簧表演
材料:
录音机或播放器,双簧表演视频,椅子1把,背面粘1块可以藏人的大板,双簧头
饰1个。
玩法与建议:
1.指导幼儿商议确定一个两人都会的内容,比如儿歌“唐僧骑马咚哩个咚”,协商说话的语速,一人戴头饰在前表演,一人在椅后说话。
2.鼓励在前面表演的幼儿表情夸张,在后面说话的幼儿语调夸张,吐字清晰。
3.重点观察和指导幼儿相互间的配合和夸张的表演。
【科学发现区】
多变的陀螺
材料:
1.有图案和没图案的陀螺若干。
2.在圆心打好孔的圆形陀螺面、陀螺轴(可用牙签代替)、彩笔、即时贴若干。
3.土豆片、茄子片、萝ト片、水果片等。玩法与建议:
1.自制陀螺。幼儿操作做陀螺的材料自制陀螺,并玩一玩,比一比,看看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动的时间最长。
2.奇异陀螺大赛。幼儿自选用萝ト、茄子、苹果等蔬菜或水果切成的圆片插上牙签,做成蔬菜或水果陀螺,看看哪种陀螺转动时间最长。
3.陀螺变变变。
(1)指导幼儿在没有图案的陀螺上面添画点线,试试陀螺旋转起来会呈现什么图案。
(2)指导幼儿在没有图案的陀螺上粘贴顔色不同的即时贴或用彩笔画上不同的颜色,旋转后看看陀螺颜色的变化,可以两种顔色混合,也可以三种颜色或多种颜色混合,观察陀螺旋转起来所呈现的色彩变化,感受视觉暂留的现象。
4.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发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
印刷真好玩
材料:
印刷板(泡沫板或kt板)、竹签、宣纸、毛巾、刷子
玩法与建议:
1.指导幼儿学习印刷的方法,尝试刻板、上色、抹刷,感受印刷术的神奇。
2.鼓励幼儿用竹签在印刷板上自由创作,刻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3.指导幼儿在制好的印刷模板上均匀涂色,并快速附着宣纸,用毛刷轻轻扫刷表面,最后揭起宣纸。
4.提醒幼儿揭起宣纸时动作要慢、轻。
【益智游戏区】
汉字转盘
材料:
自制汉字转盘、卡纸、胶水、幼儿照片。玩法与建议:
1.引导幼儿将图画、象形字、汉字一一匹配,加深幼儿对汉字结构和象形特点的认知。
2.指导幼儿转动转盘,使相应的图画、象形字、汉字在一定区域相对应。
3.鼓励幼儿自制“姓名转盘”。将班级幼儿的照片、姓、名分别标注在每层的转盘上,尝试将三者之间一一对应。
树文化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资料交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通过赏花灯、猜灯谜,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活动的热闹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在元宵节活动中能表现出探究的意识,发现元宵节活动的新鲜事,有趣事;学习收集与元宵节活动相关的资料,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释“元宵”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
2、有谁知道“元宵”一词的含义呢?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二、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1、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交流。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三、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交流。
(一)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二)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三)"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四、赏花灯,猜灯谜
1、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花灯,教师引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花灯的形状、颜色、名称、制作方法及特别之处等;评选出最能代表班级水平的花灯。
2、猜灯谜。
五、畅谈元宵节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将如何度过这次元宵节呢?
2、学生畅谈
六、作业
1、周日,元宵节,学生与父母、长辈一吃元宵、观赏电视元宵庆祝晚会,让他们感受一下渐渐淡去的年味,体验元宵节的快乐;
2、拍一张团圆照。选出5张最温暖人心的“团圆照”,在3月展板上予以展示。
七、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树文化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冬至要吃饺子的传统习俗;
2、用橡皮泥团圆、压扁、包裹的技能制作饺子皮和饺子馅;
3、和朋友们介绍和分享自己做的饺子,体验冬至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冬至及饺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课件准备:《冬至》动画视频、包饺子视频、包饺子步骤图
材料准备:各色粘土、塑料刀(或食用面团、馅料)
活动过程
教师播放视频动画《冬至》,引导幼儿了解冬至的习俗,引出饺子主题。
——熊猫奇奇他们在做什么事情?冬至都吃什么?
——你喜欢吃饺子吗?
——你知道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小结:冬至那天,一家人一起包饺子或汤圆,边吃边聊天,很是幸福。所以,饺子、汤圆就代表团圆,代表着对家人和客人的祝福。
出示小伙伴做饺子的图片,引起幼儿做饺子的兴趣。
出示一个制作好的饺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论。
——饺子是什么样的?
——你们在家里包过饺子吗?饺子要怎么包呢?
播放视频《包饺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包饺子的方法和步骤。
出示包饺子分步骤图,鼓励幼儿用黏土尝试包饺子。
1.制作饺子皮:选择喜欢颜色的橡皮泥,两只小手搓一搓,搓成圆球;再用手掌把圆球压薄,压成圆圆片。
2.制作饺子馅:选择喜欢颜色的橡皮泥,切碎或团圆。
3.包饺子:用皮包住馅,用大拇指和食指把两边捏在一起,一个饺子就做好啦。
鼓励幼儿独立制作饺子,教师巡回观察,给予指导。
鼓励幼儿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你的饺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的饺子是什么馅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投放做饺子的材料,让幼儿制作不同样式的饺子并展示。
家园共育:幼儿回家尝试和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体会冬至的温馨气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