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用的教案,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仔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下面是28写作材料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量的数学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1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2
一、活动目的:
1、掌握6的组成,初步了解其分合规律。
2、尝试探索数的组成。
二、活动准备:
贴绒图片、花片各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游戏“碰球”
2、出示贴绒图片,引导幼儿进行分合。
“图上6组图片,请你分一分,有几种分法?”
3、师生共同验证6的分合、初步了解分合规律。
4、师幼共同朗读6的五种分法。
5、游戏“摘苹果”巩固6的组成。
6、提供花片、记录纸、笔,引导幼儿继续探索7的`组成。
四、活动反思:
幼儿数概念形成是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因此针对大一班的数学教学,我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6以内数的组成、6以内数的加减、口编6的加减应用题、10以内数的组成、10以内数的加减、口编10的加减应用题,意在连续的教学中帮助幼儿形成一个数概念体系。同时针对数学逻辑性强、枯燥,我尽可能多设计游戏法、操作法帮助幼儿理解巩固,如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游戏“碰球”、“摘苹果”,前一游戏是帮助幼儿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帮助教师摸底,孩子们到底掌握了多少,而后一游戏则是孩子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帮助幼复习儿巩固,也意在帮助教师了解本次教学中孩子能否真正掌握,而操作法则分为集体操作、与个人操作,在集体操作中(分合贴绒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6的组成分合,而后一操作(探索7的组成)则激发幼儿自我探索欲,鼓励幼儿幼儿运用经验迁移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授渔而授鱼。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巩固幼儿对9以内数的认识,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2、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6个点、7个点、8个点、9个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一棵有6个点、7个点、8个点、9个点的树叶的大树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诸老师邀请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朋友来我们班里,猜猜它是谁?
教师与幼儿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作吃状)。
2、领养瓢虫
那么多小瓢虫,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可爱的小瓢虫朋友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幼儿数数瓢虫上有几个点,用这个方法来确定是几星瓢虫。
*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看!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请你数一数你的.瓢虫宝宝背上有几点?你是怎样数的?(小结:可以从上数到下或者从左数到右)
*你的朋友是六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
*你的朋友是七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
*你的朋友是八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
*你的朋友是九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
3、帮助瓢虫分家
小瓢虫刚和我说,他们很希望小朋友帮他们一个忙,他们最近造了3幢漂亮的房子,可是就5幢房子,却有那么多小瓢虫,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能说出按瓢虫背上点的多少进行分类)
请幼儿帮助小瓢虫分家。
4、帮助瓢虫找树叶
小瓢虫开心极了,有了自己的家,他们还希望请小朋友能帮它们找到它们活动的小树叶(请幼儿找到相应的有相同点数的树叶,并将瓢虫放到相应的数字树叶上)让我们和可爱的小瓢虫一起去玩吧!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熟悉序数,根据序数把握事物的空间位置。
2.能根据提示,找到事物相对的位置,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操作带来的快乐。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蜡笔、操作单。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欢迎各位来到魔法之城,这是谁呀?(魔法师)魔法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魔法师的本领可真多呀!今天有几位小魔法师也想成真正的魔法师,数数看有几位?(5位)教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我们跟他一起数。
(二)比较高矮进行排队。
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魔法师,就要通过魔法考试,那谁是第一个来考试的呢?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从矮到高排的),请一名幼儿上前进行操作。
(三)魔法考试。
1.教师:魔法考试开始了,那我们来听听大魔法师是怎么说的,听录音(请在最大书架上数第4栏里,找出柜子的钥匙。)
2.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些什么?教师:那从上数是什么意思呢?谁再来说一说(上数是从上往下数),原来上数就是从上往下数?(从上往下)那上数第七栏到底是哪一个呢?谁来找一找,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那到底是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真的是这个呢,钥匙在不在里面,我们来打开看一看,哇!上数第七栏里真的有一把钥匙呢,太棒了,我们给刚刚那位小朋友鼓鼓掌。播放鼓掌的声音。
3.教师:在这一轮比赛中有2位魔法师被淘汰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找错了。
4.教师:那剩下的3位魔法师找到了钥匙通过了考试,我们来看看是哪3位魔法师呀?
5.3个魔法师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参加第二轮考试了,听听看第二轮会考他们什么呢?(小魔法师们,请在下数第六个抽屉里取出明信片)
6.教师:谁听清楚了,下数是什么意思(从下往上数)原来下数是从下往上数,下数第六个抽屉是哪一个呢?那谁来试一试,找一找。那这个抽屉到底能不能打开呢?哇,真的打开了诶,太棒了,我们给他鼓鼓掌。(播放鼓掌的音乐)
7.教师:那几个魔法师通过了考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只剩下2名魔法师了。他们拿到了明信片,那明信片上有什么呢?请你们讨论一下明信片上告诉我们要找什么,怎么数的?(动脑筋仔细想一想哦)谁看懂了?要我们找什么?怎么数?(你怎么看出是从左往右数的,哦,原来呀,箭头从左边往右边就表示左数。
(四)幼儿操作。
1.现在到最关键的时刻了,进行最后一轮考试了。
2.教师:请你们帮这几位魔法师找一找到底是哪一件衣服呢?请你将答案用蜡笔记录在操作单上。
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讲评操作单,教师:真的是这件,这件衣服上藏着一个机关,是通往魔法之城的楼梯。
5.教师讲述绘本内容。教师:看,我们的魔法师通过了考试,来到了魔法之城哇,魔法之城可真漂亮,有好多玩偶在用饼干,冰激凌,面包制成的房子中跳舞,玩耍。
(五)结束活动。
教师:魔法师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决定带她出去玩,在出发前妈妈要小魔法师找出帽子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栏呢,等下次我们在一起学习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有哪些序数,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画面优美,故事动人,具有魔力的绘本。本活动以绘本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将绘本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活动,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通常讲到序数,能想到的就是第1、第2……这样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这本绘本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序数不是指绝对位置,而是指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即根据基准位置的不同,所指事物或事件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如同样都是第3,可是从上边数和从下边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还有,同样都是5,从前边数第五和从后边数第五表现的位置也不一样。像这样,把握事物空间、时间、位置的相对性,在解决与序数有关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让幼儿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多面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绘本的兴趣。
小百科: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指名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圆形,如有的钟面是圆形的,当然钟面也可以做成方的;现在的硬币有多边形的,也有圆形的。唯独车轮子,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的车轮子,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呢?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书上对这些概念做了准确的叙述,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我们刚才概括的跟书上完全一样吗?有没有补充?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3)这四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哪一条是直径?(学生举数字卡片判断)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得很好,我们继续研究圆还有什么特征?
2.研究圆的特征。
用我们准备好的学具转动a面,你发现半径有什么特征?转动b面,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直径、半径有这些特征。在下面两个圆中:(出示) 甲圆的半径和乙圆半径相等吗?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老师举起一个圆)有一个同学是个小马虎,他在画完这个圆后,忘了点圆心了,你能帮助他找到圆心吗?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第二层次,研究圆的特征。每四人一组,每组有一个学具,学具是在一个硬纸板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钉1个用透明胶片剪成的活动的圆,在a面的活动圆上画着半径,b面的活动圆上画着直径。学生分小组转动a面的活动圆,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转动b面发现在同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6
1、通过尝试种花游戏,复习巩固按标记进行分类的方法,感知集合的形成。
2、初步感知交集,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
1、幼儿操作板及各种花人手一份2、游戏用各种花及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巩固标记
1.认识花
师:“今天,我们要和电脑娃娃玩游戏。”“草地上开满了许多花,你们知道有什么花吗?”让幼儿知道花园里的.花除了种类(郁金香、喇叭花)不同外还有颜色(红色、蓝色)不同。
2.按标记种花
师:“草地上有两个什么形状的花坛?”(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长方形;三角形上蓝色标记,长方形上有小标记)
师:“电脑娃娃想请小朋友把花按标记种在花坛上。”(请幼儿帮帮电脑娃娃种花)
3.幼儿操作,按标记种花
师:“小朋友真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花和花坛,请小朋友按自己花坛上的标记种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按标记种花,教师指导。)
二、初步感知交集
1.电脑演示,提出问题
师:“蓝色的小花不高兴了,它即想跟蓝花在一起又想跟小花在一起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2.感知交集
师:“我们来看看,三角形和长方形中间有个什么图形?”(小梯形)
引导幼儿说出小梯形里应该种蓝色的小花。
3.幼儿操作、感知交集
师:“电脑娃娃的小梯形种上了花,你们的小梯形种上花了吗?”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的小梯形里种花,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梯形里种了什么花?
三、游戏:《花仙子》
复习巩固标记,进一步感知交集
四、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幼儿园外面也有许多美丽的花坛,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花坛可以种花。”(听音乐出活动室)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7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在开展叙事性整合课程《秋天的水果》主题活动时,喜欢操作水果卡片,在认识了许多水果的同时,幼儿对数学操作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会进行无意识的分类操作,并尝试给卡片无规律的排序,结合小班幼儿对数的认识和感受,我特设计了“水果串串屋”仿生活情境活动,通过情境教学法、操作法、观察法等,设置多层次活动,引导幼儿从模仿到自排,让他们在将物品按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目的是让幼儿在主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习观察、操作,自然习得按简单规律排序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序列关系,能将物体按规律进行排序,并简要表达出自己的排序方式。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
3.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初步体验序列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水果图片若干;未排列完的、按规律的图形操作卡进行排序。
2.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切成块、瓣、片、等形状;竹签、盘子、擦手毛巾若干,一次性消毒手套幼儿人手一双。
3.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水果串”的经验,并创设“水果串串屋”生活场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欢迎水果宝宝来和我们玩游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游戏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自由探索,尝试排序
1、个别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教师引导语: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样给水果卡片排队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排的?
教师小结:他是按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的。
(2)幼儿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试着给水果卡片排排队?
幼儿进行排序操作,练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教师个别指导。
3、幼儿自制水果串。在实物操作中巩固学习按规律进行排序。(提供苹果丁、多瓣橘子已分好的.、香蕉片等多种水果实物。)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糖葫芦、羊肉串吗?你们见过什么好吃的水果串呢?”
幼儿自由表述。
师:“朱老师今天刚开了一家小吃店,名叫‘水果串串屋’。你发现我的店里都卖些什么样的水果?”
引导幼儿观察、与同伴交流,然后简要说出排列是有规律的。
师:“瞧!水果串串屋的生意可好了,刚开张就卖得只剩下两串了。你们先看看这两串水果串是怎么做的?(教师逐一讲解)说一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引导幼儿说出:一串是按颜色特征、另一串是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的。
三、自由操作,提升经验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①制作水果串之前先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消毒手套,制作过程中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避免伤到自己和同伴。
②串出的水果都要按颜色或形状的规律排列,如果出现无序,须重新串。每人按颜色和形状规律分别制作两串。也可以更多。
③制作水果串时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做,要注意竹签的安全使用。
④做好后对同伴说一说自己做的水果串的排列规律。
2、幼儿操作“水果串”,按不同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①按颜色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出示按两种颜色不同但形状、大小一样的“水果串”,请幼儿观察、并尝试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然后模仿往下串。
②按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③提供多种颜色、形状水果,让幼儿自选,在桌面上分别根据颜色或形状特征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④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要求(注:该部分是能力较强的幼儿):在选择实物水果时按形状、颜色两种特征有规律地进行两个以上的排序。
3、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幼儿是如何排列的,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四、活动评价
1、与同伴互相展示自制水果串,交流制作中的体会排序师:“你做了哪些水果串,你用哪几种水果来串的?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最喜欢哪串水果串?是谁做的?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2、教师小结:按一定方法排序的水果串很特别。
五、延伸活动开展水果串分享会,让幼儿在品尝自制水果串中愉快结束活动。
关于量的数学教案篇8
活动领域:
游戏化的教育活动,正确排序。活动前评析最近发现许多幼儿对排序不太了解,通过这堂课能有所进步。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活动准备小猪洗澡的图片,1―5圆点卡片和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捡石头
1、观察石头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2、捡石头――能数量捡石头
1)听口令捡石头
2)听拍手声捡石头
3)石头排队,你捡了几块石头?
(第一次让幼儿捡石头的环节中老师给了幼儿多种的刺激,通过听口令、拍手、小铃的声音等不同的方法来让幼儿捡相应的石头。然后又让幼儿自己数数捡来的石头一共有几块。同时老师又把石头的数量控制在6以内。使的幼儿能数的清楚、正确。然后让幼儿根据石头的光滑、粗糙的特征分类,使得幼儿对于石头的这两个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了解,又为下一环节的捡石头奠定了物质的准备。)
3、分类
把捡到的石头送回家:光滑的石头放在红筐里,粗糙的石头放在绿筐里
4、捡石头
1)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捡不同的石头
2)数数你捡到了多少石头?
(再一次让幼儿来捡石头,而这次捡石头老师充分的放手,让幼儿自由的捡石头,但是在放手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控制,如让幼儿一块一块的捡不同的石头,主要是为后面的排序作好准备。由于幼儿动作有快慢,捡的时候有的幼儿一块一块的在挑选,有的则见一块捡一块。因此幼儿捡的数量都不一样,这样在数数的时候也显示了差距。同时每位幼儿不同数量的石头也为后面的排序铺路造成了数量上的差距。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老师的时间没有很好的控制,给幼儿的时间稍长了点,导致有的幼儿捡了17、18块石头,数量过多。不仅为数数带来了难度,更影响了后面的排序。)
(三)铺路
1、幼儿自由铺路
2、交流:你用石头是怎么铺的?(老师把幼儿的`铺法陈列在黑板上)
3、学别人的方法铺路
4、学习按间隔的方法进行铺路
(用石头铺路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有了前面对石头特征的了解的铺垫,因此在幼儿自由铺路的时候,有的幼儿是按照大的石头排好再排小的石头,有的幼儿则是先排光滑的石头再排粗糙的石头。而有的幼儿虽然整条路是没有规律的,但是在路的某一段有一定的规律,如有的幼儿用大小间隔的方法拍了四块石头。有的幼儿用光滑粗糙间隔的方法拍了三块石头。老师在孩子自由铺路的时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到孩子的排序方法。在孩子交流的时候让他们把好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并通过在黑板上的现场图示,让幼儿更加的看清楚排序的方法。在图示的基础上让幼儿根据图示来进行对应的排序。在幼儿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让幼儿学习间隔的排序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幼儿原有经验的提升显得着急了点,如果在提升的时候能更仔细、详细就更加完美了。)
(四)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一起铺了一条石头路,上次我们去哪里走过?
2、一起去踩踩自己铺的石头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